心臟衰竭是什麼?有分哪些等級?
心臟衰竭,俗稱為心臟無力。心臟「衰竭」聽起來很嚇人,好像心臟快要撐不住、要停工了,其實衰竭並不是指心臟快要停止跳動,只是形容心臟力量由正常逐漸減弱的過程。症狀由輕微到嚴重,橫跨的光譜相當大,其中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的劃分方式,分為1~4級。
第1級:一般日常活動並不會感到疲倦、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第2級:對於日常活動沒有明顯影響,但比較激烈的運動就很容易喘、胸悶、胸痛或覺得很累。
第3級:輕度活動時就會有不舒服症狀,不過休息後會緩解。
第4級:即使站或躺著不動,就會感到不舒服,休息也無法好轉。
由此可知,第1、2級心臟衰竭在非運動時間幾乎和常人無異,第3級會干擾生活,第4級則和生命危險近在咫尺。不過,無論病人現在身處於哪一級,「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」都是破解心臟衰竭威脅的不二法門。
心衰竭的初期症狀有哪些?與發生原因?
導致心臟衰竭的原因很多,其中一大部分是肇因於心臟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異常。
心臟瓣膜假如因為年齡、疾病或遺傳等因素,發生結構變化或損傷,會導致血液流動受阻或逆流,心臟必須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打出足夠血液供給全身器官所需。
久而久之,心肌變肥厚、心臟體積變大,心臟也因為長期過勞工作,收縮舒張的力道變得疲乏,每一次心臟跳動能送進肺部吸收新鮮氧氣、排出二氧化碳的血液就會減少,也打不出足夠血量供應全身,因此會慢慢出現各種症狀,包括身體為了獲取更多氧氣而呼吸變急促、喘氣,也會感到體力變差、疲倦。病人也容易咳嗽,嚴重時還會咳出帶血絲的痰。
同時,心臟力道不夠導致負責供應心肌營養和氧氣的冠狀動脈血量不足,因此會引發胸悶、心跳加快、胸痛、心悸或心跳不規則(心律不整)。
以心臟衰竭為起點,其他器官會像推骨牌一樣產生一連串問題,例如肝臟腫大。也因為血液循環變差,白天期間身體難以及時將水分經過腎臟排出,多餘的水分積存在下半身,造成下肢水腫。相反的,夜裡躺平後流過腎的血液增加,因此夜間反而會頻尿、睡不好。
心臟衰竭如何檢查?有哪些檢查方式?
一般來說,會先觀察病人的症狀,以及抽血化驗,檢驗血液中的特定因子可以判斷心肌、血糖、血膽固醇、肝腎功能等生理狀態。
接著會安排心臟超音波,觀察心臟和瓣膜結構。胸部X光攝影和心電圖也可以發現心臟異常,協助醫師確認真正的病因。
心臟衰竭可以活多久?心臟衰竭如何治療?
心臟衰竭如果已惡化到重度,而且沒有好好治療,一年內死亡率約20~30%、五年內死亡率更高達50%,死亡率甚至高於許多種癌症。
可以用藥物減輕心臟衰竭症狀,包括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(也稱為乙型阻斷劑,可調整心跳速率)、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、血管擴張劑、利尿劑(排出多餘水分)等。如果心臟衰竭是因為瓣膜病變所導致,除了服藥控制病情以外,病人也可以考慮接受瓣膜修補或置換手術,如果藥物及手術都無法控制病情,病人則需要開始評估是否接受心臟移植。
以現今的醫療技術,無法逆轉心臟衰竭,但只要妥善治療,搭配改變飲食、適度運動、調整生活型態及規則服用藥物,可以大幅減緩惡化速度,將病人維持在相對安全的狀態一段長時間。